娜迦小說

登陸 註冊
字:
關燈 護眼
娜迦小說 > 重生之奶爸的悠閒生活 > 第552章 向叔,一塊兒吃點飯 60001萬

第552章 向叔,一塊兒吃點飯 60001萬

-

[]

因為,王明所設想的四輪馬車,相比這個時代最為常見的兩輪馬車,有一個最大的好處,就是可將馬車的載重大幅提升。

四輪車的四個輪子構造,使得拉車的馬匹,不用再做支點,以承擔馬車承載力,隻是單純提供拉力即可,從而極大提升拉載效力,據計算,在同等拉力的情況下,至少可將載重提升近五倍。

正是因為這一點,王明才下決心要搞出適合於這個時代的四輪馬車。

而四輪馬車的難於普及,除了當時的道路難行之外,現在大明所使用的四輪馬車,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,便是難於轉向。

中國古代難以推廣四輪車的根本原因,其實不是道路問題,而是冇有解決好四輪車的轉向問題。

中國古代的四輪車,隻是簡單地將四個輪子安裝在一個固定的車架上,因此難於轉向,導致實用價值很小。這個曠世難題,中國上下幾千年,也冇有解決。

這種車從古代一直使用到現代中國的五十年代初,基本都是一個模式。

那就是,四個窄窄的鐵箍木輪裝在車架上,由三到四頭牛拉著,車子的轉向,則是四頭牛憑力氣大生拉硬拽。(確切的說,是靠車轍解決轉向問題,車輪子把路麵壓了很深兩道溝,車輪就在溝裡滾動。千古一帝秦始皇所搞的所謂車同軌,就是為了這點令人無語的方便。)

所以現在把問題歸納起來,王明要著手解決的兩個關鍵問題,一個是道路難行的問題,一個便是四輪車的轉向問題。

前一個問題,是明末時代的普通現象,王明現階段根本無能力加以更改,隻能在這個基礎之上,去加以適應。

而第二個問題,來自後世的王明知道,同時代西方的四輪馬車,之所以運作自如,卻是因為發明瞭轉向架之故。

西方出現的這種可轉向四輪車,最具創新的設計為,前兩個輪子裝在一個車架上,後兩個輪子裝在另一個車架上,後麵的車架架在前麵的車架上,共由一根立軸連接,實際上是兩個兩輪車的組合。

通過這突破性的設計,在西方後來大行其道的四輪馬車才終於成功地走上了曆史舞台,並在世界曆史上,演出了屬於自已的輝煌劇目。

諸如俄羅斯開拓東方,美國開拓西部,之所能成功,其實很大一部分,都是這種四輪馬車的功勞。

不過西方的四輪馬車,從產生到定型,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事情,前前後後花了幾十年的時間,一直到十九世紀還在不斷改良。而現在,來自後世的王明,卻可用近乎作弊的手段,直接采用最成熟的方法。

這項工作,王明開始得極早,在成功守住九江之後,他就一直在心下揣摩細節,努力自行完善四輪馬車的具體方案。

最終,王明經過反覆思考,畫出了一張根據後世的記憶,繪出的四輪馬車草圖。

王明在繪圖時,腦海中思索得最多的,但是這四輪馬車的轉向原理。

王明認為,四個輪子的馬車,頗有些類似後世的小汽車,轉彎的時候兩隻前輪必須朝一個方向偏,才能順利轉彎。這樣當前方的牽引力改變方向時,車轅通過軸套,改變車軸的方向,也就使得車輪朝牽引力的同一方向轉動,實現四輪車的轉向。

而當時負責此事的同知蔡確以及一眾工匠,在看了眼前的草圖後,都有一種開了眼界的感覺。

他們看到,王明所繪的馬車,車身較長,護板前高後低,前護板上鑲嵌著木板釘死的座位,下麵有搭腳,兩層板製成了車伕的座位,在車伕座位下是前輪,有一根長杆加兩側護木連接前輪,這就是連桿,兩個前輪並冇有如以前的馬車那樣固定在木框上,而是用中滾軸和連桿相接,長長的連桿又被固定在圓盤式的前軸上,車轅與車身銜接的部份與前輪懸掛結合,這樣馬匹轉向的時候前輪的懸掛也就整體轉向。

這前所未見的構造,在後世稀鬆平常,卻讓此刻的明朝工匠感覺十分新鮮。

“此車草圖便是如此,本官要求你們所研製之四輪車,務必要能靈活轉向,此為關鍵所在。一定要便於使用,轉向靈活,易於操控,哪怕其他地方稍為簡陋一些都不妨事。要僅僅是複製大明現有之四輪馬車,那意義便不大了。”王明對蔡確著重強調了這句話。

而在全體弩兵開始正式訓練之際,那同知蔡確率著一眾工匠加班加點,終於趕製出了王明設計出來的四輪馬車。

一拿到樣品,蔡確立即喜孜孜地趕來報喜。

“太子都督促請看,經我等試驗,這四輪馬車可以雙馬同架,一車可載貨六千至八千斤。轉向與行駛皆甚方便,應該可以達到大人之要求了。”蔡確站在製好的馬車樣品前,喜滋滋地向王明稟報。

看到麵前這一輛新新嶄還未上漆,散發著木板清新味道的四輪馬車,王明十分心喜。

他俯著身,一邊聽蔡確介紹車輛細節,一邊仔細觀察車身構造。

王明看到,這輛馬車,結構雖然與自己設計相似,但因為現在材料缺乏,外麵還是頗為粗糙。

不過外形尚不美觀,王明並不特彆在意,他最為關注兩點,也是四**馬車製造的重點與難點,一是車輪,二就是轉向裝置。

因為四個輪子的車,頗有些類似後世的小汽車,轉彎的時候兩隻前輪必須朝一個方向偏,才能順利轉彎。蔡確與一眾工匠根據王明的草圖,這段時間經反覆設計,最終為四輪車設計的轉向裝置,是車子底部靠前的地方加個可轉動的輪盤,車軸連接在輪盤下麵,可以左右轉向,車轅不是連著車身,而是連著一個和車軸平行的橫杠,橫杠左右各有軸套和車軸相連。

這樣一來,當前方的牽引力改變方向時,車轅通過軸套,改變車軸的方向,也就使得車輪朝牽引力的同一方向轉動,實現四輪車的轉向。

這個設計,倒是頗為巧妙,也讓王明在心下感慨,自己雖然來自後世,卻也斷斷不可小瞧了這個時代的匠人。

他們其實極有聰明才智,隻不過冇有被人引導發揮出來罷了。

王明親手試轉了一下,發現這四輪馬車果然轉向相當靈活,完全冇有那種遲滯與生硬的感覺。

王明心中極為歡喜,這輛馬車,大體上達到了自已的要求。比起大明同代的那種粗笨呆板的四輪馬車,實在是不知道強多少。

-

『加入書籤,方便閱讀』

熱門推薦